韓國創新之旅發表系列(二) 服務體驗盼未來

文/張旭佑

  「服務體驗盼未來」,研究個案為韓國國立數位圖書館以及希望研究所(The Hope Institute),強調以人為本的服務精神,跨領域達成服務創新。主持人溫肇東老師表示,創新不只有產品,還有服務。對圖書館而言,新的閱讀情境想像和互動社群的可能性,很值得去思考。而在政府、市場都失靈的情況下,解決方案是否在社會,就是社會創新在探討的議題。
圖 溫肇東老師強調創新應用在服務上的重要性。

圖書館的服務體驗

韓國國立數位圖書館由科管碩二廖苡時、科管碩一蘇品伃負責。他們以韓國國家圖書館和國立台中圖書館兩者做比較,試圖找出未來圖書館的不同可能。韓國國立數位圖書館和傳統圖書館相比鄰,當中有條「知識之路」,兩端的時鐘分別是傳統的指針鐘和數字鐘,象徵圖書館由傳統走向數位。數位圖書館內有數位電子告示板,以及上網資料查詢區,主要提供數位服務。台中圖書館則將傳統與數位結合,以科技來輔助傳統紙本閱讀,像是書櫃區設立觸控面板、自助還書系統等。

  在空間設計創新方面,他們認為韓國的空間可按使用性質區分為個人小型空間和大型公共空間,也發現有不少當地企業的硬體設備支持。台中圖書館則融合美學設計,針對使用者類別和性質來做規劃,讓使用者找書更方便。他們認為,透過了解使用者經驗和美學設計,並整合跨領域的各種軟硬體技術,才能提供沒有障礙的多元服務空間。

  在影音服務的部分,韓國數位圖書館對民眾進行問卷調查,根據需求來設置服務,不僅有團體視聽專區、個人影音專區,還有可自行創造內容的使用者原創內容工作室、影音工作室。台中圖書館也有類似的設施,並將數位典藏計畫加入其中。他們認為,鼓勵使用者參與是影音服務創新很重要的部分,對於知識和創意內容的產出也很有幫助,不過相關的著作權以及資訊合理使用問題,也還有討論的空間。

  他們認為,未來的圖書館應從使用者角度出發,去了解他們的需求並改進,利用文創和科技的相互加值來營造硬體空間和參與感。此外,賦予館員更大價值,擔任知識傳遞的角色,並以新型態概念來經營圖書館,讓圖書館成為一個生活空間,是未來發展的方向。

社會創新盼未來

希望研究所個案由科管碩二韋文豐和科管碩一蕭婉菁撰寫,以希望研究所來探討社會創新以及社會企業的理念。希望研究所可分成六個中心,包含在地中心、社會經濟中心、社會創新中心、希望學院、長者社會貢獻中心,以及會員財務中心。

  在地中心負責研究區域性的公共文化、公民參與等,並成為在地區域顧問,協助當地進行社區營造。社會經濟中心則以社會企業的育成為主,協助發展社會經濟生態系。利用社會創新中心平台,希望研究所收集民眾的想法,並透過活動,有效落實社會創新的模式。希望學院提供民眾學習社會創新概念的機會,培育社會設計者。長者社會貢獻中心是讓退休的老年人能夠活用智慧,甚至創業。此外,希望研究所是民間智庫,財務來源來自市民捐獻、擔任地方政府或企業的顧問費用等,因此設立會員財務中心來管理運用。

  與韓國相比,他們認為台灣的社會企業在社會利益和企業經營間並未取得良好的平衡,而且台灣在社會創新上的完備性仍不足。未來可以從組織內跨領域結構、社會力量的動用,以及政府法規強化等方面再去做思考。

  評論人元智大學管理學院院長陳家祥表示,要先重新定義需求才有創新,也才能思考各種未來的可能。此外,社會創新需考慮的利害關係人不同,也是要去注意的地方。溫肇東老師則說,現在愈來愈多有企業經驗的人投入社會企業,而更重要的是社會企業的價值主張,以及如何去動員社會資源。

  本系列最後一篇報導將於下周刊登,主題為「科技創新眺未來」,敬請期待。

圖 評論人元智大學管理學院院長陳家祥認為,創新來自於需求的再定義。